人為什么要讀書?
讀書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?
央視熱播劇《人世間》中,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。讀書的目的,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。而在于,當你被生活打回原形,陷入泥塘時,給你一種內在的力量。當書改變你的時候,你看這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樣的。這部改編自梁曉聲的同名小說,講述了個人命運在時代背景下的變遷。
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,人們經歷了上山下鄉、知青返城、出國潮、工人下崗等一系列社會運動。在泥沙俱下的命運洪流中,他們當中有人靠讀書改寫了平庸的人生,擁有了過去不敢想象的生活。
讀書,是改變命運最好的方式。一座北方城市的貧民窟“光字片”中,建筑工人周志剛一家就住在這里,周家共有五口人,分別是周志剛夫婦,大兒子周秉義,二女兒周蓉,小兒子周秉昆。丈夫周志剛常年跟著工程隊走南闖北掙錢養家,可收入也難以支撐一家人的吃穿用度。日復一日的勞作,讓他兩鬢早早染上了風霜,他不想讓孩子們重復自己的命運,常常囑咐他們好好讀書。每當孩子們在讀書時,妻子也從不上前打擾。在父母的支持下,大兒子和女兒一門心思撲在學習上,并相繼升入重點高中,并考上了北京大學。
大學畢業后,周秉義從文化廳主任升到了省級干部,周蓉則回到家鄉的省重點大學任教,成為了該校副教授。而小兒子周秉昆對學習提不起興趣,從小到大成績一般,沒能考上大學,那時他天真地以為,早點參加工作也不錯,便去工廠當了一名工人,可因為學歷太低,只能干廠里最臟最累的活,收入也不高。街坊鄰居也常常對他和哥哥姐姐作比較,背地里還稱他是“最沒出息的老疙瘩”。周家三個子女的不同境遇,揭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:對普通人來說,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,卻是最好走的路。當被生活狠狠教訓過,就會明白讀書有多么重要。曾經偷過的懶,享受的安逸,都會變成今后在風雨里前行的疲憊,在泥濘中打滾的辛酸。
有句話說過,讀過書本的厚度,就是人生的高度。咽下讀書的一時之苦,方能逃過生活的一世之苦。周秉昆參加工作后吃了很多苦,常常后悔沒有好好讀書,看到哥哥姐姐家有很多書籍,他閑來無事,就會拿幾本出來翻看。就連工友忙著打牌、聚會,他也不為所動,沉迷于讀書中。
自從愛上閱讀后,周秉昆時不時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。有一次,廠里組織文藝表演,周秉昆和兩位好友精心策劃了一個節目,他們妙趣橫生的表演,獲得了工友們的好評和領導的賞識。事后被領導看重,把它調到了報社,從干體力活的工人,變成了握筆桿子的編輯。終于,以前不愛讀書的他,現在重新拿起書本,改變了自己的命運。
《人世間》中靠讀書逆襲的故事,和作者梁曉聲的經歷如出一轍。他也出身于貧苦的工人家庭,上山下鄉時期當了一名兵人。由于愛讀書,愛寫作,他被兵團推薦到了復旦大學學習,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。
在讀書上多花些時間和心思,都會化作未來某個時刻的驚喜,那些融入血液里的文字,會帶人橫渡萬丈迷津,奔赴一場花團簇錦的前程。